物聯網的發(fā)明者是凱文·阿什頓(Kevin Ashton)教授,他在1999年首次提出了物聯網(Internet of Things)的概念。
物聯網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國工程師和企業(yè)家凱文·阿什頓(Kevin Ashton)在1999年提出的。凱文·阿什頓是麻省理工學院Auto-ID中心的創(chuàng)始人之一,他在研究RFID技術時,提出了“物聯網”這一概念,并開發(fā)了一種能夠通過無線電進行通信的標簽,這種標簽可以追蹤物體的位置和狀態(tài)。
物聯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90年,當時施樂公司推出了網絡可樂售賣機——Networked Coke Machine。1991年,美國麻省理工學院(MIT)的Kevin Ash-ton教授首次提出物聯網的概念。1999年,美國麻省理工學院(MIT)建立了“自動識別中心(Auto-ID)”,提出“萬物皆可通過網絡互聯”,闡明了物聯網的基本含義。2003年,美國《技術評論》提出傳感網技術將是未來改變人們生活的十大技術之首。2005年,國際電信聯盟(ITU)在突尼斯舉行的信息社會世界峰會(WSIS)上提出“物聯網IoT”的概念,并發(fā)布《ITU互聯網報告2005:物聯網》。
物聯網(Internet of Things,IoT)是一個基于互聯網、傳統電信網等信息承載體,讓所有能夠被獨立尋址的普通物理對象實現互聯互通的網絡。它具有普通對象設備化、自治終端互聯化和普適服務智能化3個重要特征。
物聯網就是通過互聯網將各種智能設備和傳感器連接起來,實現設備之間的互聯互通,從而實現對物品的遠程監(jiān)控、控制和管理。
.jpg)
.jpg)
物聯網的發(fā)展歷程可以分為三個階段:
早期階段(20世紀80年代-2000年):這個階段主要是以傳統的自動化系統為基礎,實現了一些簡單的物聯網應用,主要集中在工業(yè)領域,用于監(jiān)測和控制生產設備。
基礎建設階段(2000年-2010年):這個階段物聯網的基礎設施得到了進一步的完善和發(fā)展,無線傳感器網絡、RFID技術、云計算等關鍵技術的出現,為物聯網的應用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,人們開始意識到物聯網的潛力,并積極探索其在各個領域的應用,如智能家居、智慧城市、智能交通等。
廣泛應用階段(2010年至今):隨著移動互聯網的普及和5G技術的快速發(fā)展,物聯網進入了廣泛應用階段,各行各業(yè)開始大規(guī)模采用物聯網技術,實現智能化管理和服務,智能穿戴設備、智能家居系統、智慧農業(yè)、智能醫(yī)療等領域的應用逐漸成熟。
免責聲明:本網站部分文章、圖片等信息來源于網絡,版權歸原作者平臺所有,僅用于學術分享,如不慎侵犯了你的權益,請聯系我們,我們將做刪除處理!
推薦資訊
產品系列